李鸿章的侄子李秋升强奸民女,女子的丈夫将他告到了彭玉麟那里,没想到彭玉麟丝毫不顾李鸿章面子,下令斩首,顺便还修书一封告知李鸿章:我替你杀了这个败坏门风的侄子,不用谢! 你以为彭玉麟是一时冲动?这人的骨头,打小就硬得像铁块。他出生在安徽安庆一个小吏家庭,老爹清廉,常对着他念叨“官字两个口,先得对得起底下那张嘴”。 8岁那年,邻居家的牛被县太爷的小舅子抢走,老爹去理论,反被打了板子。彭玉麟躲在门后看着,攥着拳头把指甲嵌进肉里,那天起他就懂了:有权有势的人要是不讲理,百姓连哭的地方都没有。 后来他投了湘军,跟着曾国藩治水师。有回巡查营伍,撞见一个哨官强抢民妇,那哨官是湖广总督的远房表亲,见了彭玉麟还嬉皮笑脸:“彭大人,一点小事,抬抬手就过去了。”彭玉麟没说话,直接让人把哨官捆了,就在营门口设了案台,当着百姓的面审。民妇哭得浑身发抖,说那哨官不仅抢人,还砸了她家的锅。彭玉麟听完,把令牌往桌上一拍:“军法处置,就地正法!”旁边副将劝他“给总督个面子”,他眼一瞪:“总督的面子大,还是百姓的活路大?” 那会儿李鸿章已经是直隶总督,权倾朝野。李秋升在合肥老家仗着叔叔的势,横行霸道,抢田产、欺良善,当地官衙没人敢管,百姓只能往彭玉麟的行辕递状子。彭玉麟到合肥那天,李秋升正带着家丁在酒楼里喝酒,听说“彭打铁”(军中给他起的绰号,说他铁面无私)来了,还满不在乎:“我叔跟他同朝为官,他敢动我?” 可他没料到,彭玉麟根本没去拜会当地官员,直接带着亲兵去了酒楼。李秋升醉醺醺地站起来,刚想说句场面话,就被彭玉麟的亲兵按住。看着状子上密密麻麻的指印——那是十几个受害百姓按的,彭玉麟问他:“这些事,你认不认?”李秋升还嘴硬:“都是刁民诬告!我叔是李鸿章,你敢动我试试!” 彭玉麟笑了,笑里带着寒气:“李鸿章是你叔,可国法不是他家的。”他让人把李秋升押到府衙门口,百姓围得里三层外三层,有人哭着喊“为民做主”。午时三刻,刽子手手起刀落,彭玉麟站在台阶上,看着人群里此起彼伏的磕头声,突然想起8岁那年老爹被打后说的话:“世道再难,总得有人敢说句公道话。” 给李鸿章的信,他是在刑场边写的。亲兵研墨时手都在抖,他却写得笔笔有力:“令侄败坏纲纪,民怨沸腾,某已按律处斩。公身为重臣,当知国法大于私情,此等败类,留之必祸及家族,故不谢。”写完把笔一扔,转身就走,连李鸿章派来求情的人都没见。 有人说他傻,不怕李鸿章报复?可彭玉麟这辈子,怕过的事不多。他督办长江水师时,自己的亲外甥犯了走私罪,他照样下令重打四十军棍,贬为庶民。家人哭着求他,他说:“我要是护短,水师的规矩就成了废纸,将来怎么对得起江上的百姓?” 晚年他告老还乡,合肥百姓凑钱给他立了块“彭公生祠”的碑,他知道了,让人把碑砸了,说:“我做的都是分内事,百姓的日子过好了,比啥碑都强。” 你说,彭玉麟的“铁面”,是不近人情,还是真正的体恤?在那个“官官相护”的年代,他宁愿得罪权贵,也要给百姓一个公道,这样的骨头,是不是比金银更金贵?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?欢迎在评论区讨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