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132763

722年,40万安南人造反,满朝文武竟无一人应战,唐玄宗在大殿上气得破口大骂。就

722年,40万安南人造反,满朝文武竟无一人应战,唐玄宗在大殿上气得破口大骂。就在这时,一个太监站出来说:“陛下,老奴愿意前往平乱。”唐玄宗开心地问道:“你要多少兵?”太监回答:“不要一兵一卒!” 开元十年,安南(今越南北部),首领梅玄成自称“黑帝”,裹挟大批流民,硬是凑起四十万大军。 这伙人可狠,连安南都护府的唐朝大臣都杀了,脑袋挂得老高。 站出来的太监叫杨思勖,不是那种只会端茶递水的角色。他是岭南人,年轻时被没入宫中,可骨子里带着蛮荒之地的野劲。早年跟着唐玄宗平定韦后之乱,手里沾过血,知道刀枪的厉害。这会儿满朝文武要么怕安南瘴气,要么嫌叛军势大,唯有他往前一站,腰杆挺得笔直。 唐玄宗盯着他看了半晌。这杨思勖脸上一道疤,是当年平乱时被箭划的,此刻在殿上烛火下泛着光。“你当真不要兵?”皇帝追问,语气里带着不信。满朝大臣也窃窃私语,有人撇嘴:“一个阉人,懂什么打仗?怕不是去送命。” 杨思勖没理会那些目光,从怀里掏出块令牌——那是他当年在岭南任职时,当地酋长送的信物,刻着蛇形花纹。“老奴在岭南待过十年,梅玄成那帮人里,不少是被他胁迫的部落首领。他们恨梅玄成杀了唐朝官员,更怕他独占安南,咱只要给他们个台阶,他们自会反戈。” 这话在理。梅玄成的四十万大军,看着吓人,其实大多是流民和被裹挟的部落,真正死心塌地跟着他的没几个。杨思勖揣着唐玄宗给的空白告身(任命状),带着两个随从就南下了。 到了安南边境,他没急着进兵,先找了个山洞住下。夜里让人打听到附近最大的部落首领叫李道古,早年受过唐朝恩惠,梅玄成逼他入伙时,他儿子还被抓了当人质。杨思勖摸黑摸到李道古的帐篷外,隔着帘子喊:“老李,朝廷知道你难,这是给你的官印,只要你杀了梅玄成,你儿子我保他平安,往后安南的茶马生意,优先给你做。” 李道古起初不敢信,可当杨思勖把空白告身塞给他,上面盖着唐玄宗的御印时,他咬了咬牙。三天后,梅玄成正在营里喝酒,李道古带着人冲进来,一刀砍下他的脑袋。那些流民见“黑帝”死了,树倒猢狲散,四十万大军就这么崩了。 消息传回长安,唐玄宗在大殿上笑得合不拢嘴,当场封杨思勖为骠骑大将军。那些先前缩着脖子的大臣,此刻都红着脸低头——谁能想到,他们畏之如虎的叛乱,竟被一个太监用几张纸就平定了。 有人说杨思勖运气好,可别忘了,他敢不带一兵一卒,是因为摸透了安南的人心。梅玄成靠胁迫聚拢的势力,本就像堆沙,遇着懂门道的轻轻一推就散了。更关键的是,他懂“利”——知道部落首领想要什么,知道流民怕什么,这比带十万兵更管用。 后来杨思勖又平定过几次叛乱,每次都不用朝廷大调兵。他常说:“打仗不是人多就赢,得看你能不能把对方的人,变成自己的人。”这话放在今天,也透着一股子智慧。 你说奇不奇?满朝武将束手无策的乱局,偏偏被一个太监解开了。是文官武将太无能,还是杨思勖太懂人心?或许,能解决问题的,从来不是身份标签,而是看透症结的眼睛和敢下手的魄力。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?欢迎在评论区讨论。